「寒蟬效應」(chilling effect)

新聞學領域的名詞,源自於美國。指的是新聞傳播媒體受到政府或是上層階級運用建制內形式(如:法律)或是建制外的形式(如:執照換發與否),進行對於新聞傳播媒體的控制,造成新聞傳播媒體無法有效擔任「第四權」的工作,也就是進行監督政府施政、以及守望社會善盡社會責任的功能。之所以使用「寒蟬」二字,是因為chilling的意思是寒冷發抖,而噤若寒蟬的「寒蟬」二字較接近原意的概念,因此翻譯成為中文時便使用「寒蟬效應」。
不過現在由於廣泛使用,現在只要是被上層權力階級控制,造成下層階級無法有效發表意見的情況,很多人都會用「寒蟬效應」,後來報章媒體所稱「寒蟬效應」乃延申其義,形容人們因某事件所引發的言論不自由,不敢作聲,不敢有意見的意思!如:美伊開戰之後,好萊塢藝人反戰彷彿成為一種潮流,然而不到一個月內,氣氛已經迅速轉變。反戰歌手唱片銷量下滑,反戰演員失去演出機會,好萊塢明星正因反戰所付出的代價而引發寒蟬效應,再也不敢公然談論政治,甚至被指為另一種新型態的白色恐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S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